top of page

2011 美國衝團#2 老團巡禮 Peter Hook-Joy Division / Kyuss

  • 作家相片: Meggibeer
    Meggibeer
  • 2011年10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
當在售票網站看到《Peter Hook表演Joy Division》時,心裡立刻浮現了疑問 (許多對搖滾史有初步認識的人應該會有一樣想法):這只剩四分之一的純正血統,到底有沒有可能重現出Joy Division的精隨? 能完整到什麼地步? (無緣親臨Joy Division現場的我們又從何比較、評斷?)

如果是「四分之三的New Order」要這樣表演還有說服力一些,但主唱Ian Curtis的缺口終究無法彌補。記得不久前Nirvana的Dave Grohl與其他團員私下共聚,他們一時興起演奏了"Smells Like Teen Spirit",卻據傳當下沒有人膽敢開口唱。

Peter Hook打算怎麼做?

此次旅程,正好也遇到另一個企圖重現過去的樂團──Kyuss. 他們是源自加州的Stoner Rock經典樂團,於去年重組巡迴,但招牌吉他手Josh Homme因為現已組成Queens Of The Stone Age所以缺席。

這才剛被拼湊回來、還缺了一隻腳的椅子又打算怎麼做? 衝著好奇心與名氣,我們還是都去了。並且在此篇一起討論。

*

Peter Hook於Gramercy Theater上演,這場地的前半部是一般的舞池,後半部一階階墊高成為電影院般的座位區,應是增加了這空間的應用彈性。我們站到了第二排中央,就在Peter Hook的貝斯音箱前。

樂團終於上場,以沒有歌詞的"Incubation"一曲揭開序幕。


開場前我們因為佔到了好位置因此動彈不得,還被迫觀賞了跟政府宣傳片沒兩樣、剪接節奏既癟腳又冗長的Joy Division"前情概要"影片。(會買票來這場的人根本不需要看這個啊)

但,老天,這可是Peter Hook的音箱前面!

他的貝斯聲音比在專輯中聽來更具重力,有菱有角的音色彷彿可以將虛空的黑暗給凝結、再像挖礦一樣的深掘下去。Joy Division的音樂在表面上是冷調與理性的,然而不時地出現打破凝結感、破壞聽眾自制力的角色,有時是Ian Curtis從壓抑中失控的歌聲、也可能是Peter Hook跳動撞擊又有音樂感的貝斯。這種湧自黑暗的伏擊正是使聽眾為之瘋狂的魅力來源之一。

從面前音箱傳來的陣陣音波撞擊著耳膜與胸腔,我的目光著魔似地跟著他的手指動作游移,幾個瞬間他摸到那個一般彈貝斯很少摸到的地方──就是最高音地帶的琴頸基部,有種彷彿被摸到身體禁區的興奮顫慄竟油然而生!

"Incubation"算是使Peter Hook的演奏有許多表現機會,但還未充分展現到過癮的境界;因沒有歌詞所以也吊足了我們的胃口,期待接下來的歌曲會如何表現。

*

各位,我先說破好了:這次我們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。

下一首是"Dead Souls",只見Peter Hook的手指離開了他的貝斯,讓它孤零零的掛在身上、以懸掛高度而言功能與護檔無異;冷靜一看,台上怎麼共有四個人?如果Peter Hook打算身兼貝斯手與主唱二職,那台上應只有三人才對...

原來左邊多站了一個貝斯手。事後得知那是Hook的兒子,但顯然外國人都走自己的路,不會去當父親的複製人的。

接下來幾乎每一首歌都是這樣:Peter Hook專心當主唱,聲線是有比New Order主唱Bernard Sumner更像Ian Curtis一些,偶而他在前奏、間奏時意思意思地彈幾下。

每當他的手指回到琴弦上時可是會頓時綻放威猛光彩的,(我非常珍惜這些瞬間)接著沒幾秒又分開,貝斯手Peter Hook縮小成路人甲。

我們眼前這個樂團並不是四分之一的Joy Division,而不如說是個Copy團。我當下也試著想開一點,反省自己或許沒有必要太執著於血統上;我甚至閉上眼睛,在腦中想像著Joy Division的畫面,並一邊客觀地驗證所聽到的音樂是否達到了一個Copy團應有的美德、是否能至少使聽眾淺嚐對原團的感動?

*

散場後我跟夥伴交換心得後都同意,只有到安可曲"Ice Age"、 "Atmosphere"、 "Transmission"、 "Love Will Tear Us Apart"等沒人膽敢搞砸的最經典曲目時,才觸到一點皮毛。只有在這幾首時能引起一絲驚顫,這條線索指出了方向,讓我們想像自己如果是在當年Joy Division的現場,並不會只像在聽專輯時那樣緩緩搖擺。

我們會對打破冷靜表象的破壞力感到驚異不已,音樂不會像是黑白照片,而是燒了照片的那把火,群眾會像被詛咒的紅鞋女孩一樣止不住的狂舞。

末曲"Love Will Tear Us Apart",終究算是有展現出錄音版所沒有的風采,超越了原本的認知與想像。各樂器終於都充分展現了它們的魅力,樂音在濃郁綿密中夾帶了刺激,力量充沛且廣大,迅速展開並包覆著我們。

Peter Hook總算是多彈了幾段貝斯,最後在此曲將末時被音箱絆倒,表演於無聲的爆笑中愉快地結束。

*


說到Kyuss.

"Stoner Rock"這個類型可以說是有點大麻味的金屬樂風,速度稍微放慢且有些藍調、硬搖的影子,

是我開始接觸金屬樂的墊腳石。或許是因為此類型的發源地為加州的乾熱地區,所以又被稱為Desert Rock,特色正如其名,往往帶著一股高溫。

就目前缺席的Josh Homme在專輯中的表現而言,吉他的音色在狂飆時,帶有沙暴席捲的炙熱刺痛,漫遊時則應有蛇蠍的狡猾性感。

另外可以期待的是鼓手Brant Bjork的鼓聲,音色組合簡單,節奏也不需複雜或飆速,細緻的控制能力便足以完美掌握歌曲氣氛,使歌曲更噴送出陣陣熱風。再搭配上Nick Oliveri 心懷不軌的貝斯聲應是相當有味道。

場地是Terminal 5, 是稍有規模的表演場,寬敞新潮的廁所還有專人服務。不難預測待會一樓人海會產生瘋狂的衝撞漩渦,我還是選擇待在二樓欄杆邊。


剛入場時照的。 紐約有滿多場地會在二樓設置吧檯桌椅,這樣聽音樂也挺不賴的。

這場的歌單曲曲都挑中經典,如開場曲"Gardenia"便使我驚叫,"Whitewater"、"Thumb "等等都是迷幻好歌,還有"Supa Scoopa and Mighty Scoop"間奏中一段鼓solo讓我訝異,為何在現場也打得出與專輯中錄音效果一樣的空間共振感。

身為一個挺認真的歌迷,聽到熟悉的曲目一一成真時的感覺的確非常好。然而,或許也就是太認真了,我同時也能指出美中不足之處。

觀眾瘋狂依舊,但偏大的音量聽來有企圖掩蓋"缺乏細節處理"的嫌疑,樂團整體的細緻度、控制力不若專輯完善,撇去臨場震撼不談,其實聽專輯還比較能完整地品嘗他們的魅力。我原深為專輯中收放靈活的細節著迷,可惜現場表演並沒有顧慮到這重要的一環。

且今天這位吉他手的演奏展露不出蛇蠍性感,捲起的沙暴高度只有原版的一半。從歌單缺少了力求靈活的"Thong Song"一曲看來,目前Kyuss的陣容沒有準備好。

倒是Nick Oliveri確實是看得出身經百戰,在現場他的貝斯聲相當飽滿有力,且的確跟本人的長相一樣有種陰險味,好像隨時會亮出凶器;跟鼓聲的對話配合比在專輯中明顯,是今天挺重要的撐腰角色。

*

意外地,Kyuss這場最令人驚豔的其實是我們都不太熟的暖場團The Sword。

他們是那種現場比專輯好聽的樂團,直接撲來的威力與細節會使人為之傾倒。不得不說他們的技術品質在今天是最出色的一團。

同樣身為Stoner Rock樂派,The Sword又多了種太空風味,他們的沙漠不是位於加州,而是陌生的星球。一開始或許會覺得主唱的聲音不夠厚實,但當越來越被拉入他們的世界中,會開始覺得他的聲音是那艘迷航的太空船,在太虛中四處摸索出它的故事。

到最後我覺得,不管你今天看到的是四分之一還是四分之三,抑或是個原本陌生的樂團,都不重要了,得到的感動是否有100%才是最值得討論的。


[2018整理編輯]

[Fuck Yeah USA #02 Overture To NYC]

[Dates:Sep.13 /Sep.23, 2011]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